人脸识别还有多少可能性?

迈点聚 · · 2018-05-07 14:39:51
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,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。

  随着科技进步,生物特征数据库也在进一步完善。从住宿业的“刷脸”入住,到场务检票,再到执法部门的应用,人脸识别技术还有多少可能性呢?

  来源:迈点聚  编译:郑照蓉
  
  一家美国企业集团宣布了它们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成功追踪数百万IRL用户的面部及踪迹。此前中国警方也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在6万人群当中成功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。
  
 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范围。
  
  Live Nation是Ticketmaster的母公司,其在第一季度投资者会议上宣布将把人脸识别技术引入其场馆中。
  
  “我们将会继续投资新技术,以区别于其他的票务。今天我们宣布了我们跟Blink Identity的合作、投资关系。Blink Identity拥有先进的面部识别技术,能轻松将电子票和人的面部联系起来,从而达到快速检票的目的。”
  
  有了这种面部识别技术,参会人员不需要扫描电子或者纸质门票,他们直接走进会场就可以了。Blink Identity在其网站上写道:这并不意味着“检票”这一程序变成了“扫脸”。参会者可以径直走入会场,并不需要放慢脚步或者讲脸对准摄像头。随后它就会获得一张人脸图像,并在半秒之内(大约是眨眼的时间)与大数据库匹配。
  
  这给检票工作带来了许多便捷。但最近的中国新闻,以及Blink Identity的网站内容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想象,人脸识别除了用于检票以外,将如何运用于其他方面呢?
  
  为了抓获犯罪嫌疑人,中国政府已经在音乐场所和地铁平台上部署了面部识别技术。今年4月,中国警方在6万人的演唱会现场逮捕了一名涉嫌“金融犯罪”的嫌疑人。
  
  将Live Nation最新的人脸识别软件跟警方监控联系起来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。Blink Identity的网站将其产品描述为“Let[s] the good guys in (and keep[s] the bad guys out) when you know who they are.”
  
  电子前沿基金会表示:“人脸识别软件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普遍,尤其是在执法部门。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隐私风险,且可能因为技术尚不十分成熟而导致错误逮捕。而且人脸识别的技术很容易被执法人员手机,却很难让公众避免。”
  
  人脸识别技术并不能精确区分肤色较深的人,这可能导致对少数人的错误逮捕。此外,人脸识别技术还提供个人追踪的能力,而面部识别数据库是在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建立的。
  
  随着消费技术的进步,生物特征数据的数据库也在不断增长。苹果公司还增加了一种名为“Face ID”的功能,可以在 最新发布的Iphone X上对用户进行面部扫描从而完成手机解锁。(来源:mashable 原文标题:Facial recognition is coming to TicketMaster events)

0

评论(0)

邮件订阅 吐槽
返回顶部